湘政简准字〔2019〕24号
国 资 简 报
2022年 第34期
湖南省国资委 2022年9月7日
纵深推改革 全力谋发展
奋力开创株洲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新一轮国企改革和转型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株洲市国资国企改革攻坚被列为全市“三大攻坚战”之一,株洲市国资委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抓铁有痕的韧劲,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奋力开创株洲市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注重市县联动,系统集成推动优化整合。本轮改革首次将县区国企纳入市级统筹范围,一体推进,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市县(区)两级国企做强做优做大。一是严控平台公司数量。按照“市级平台公司不超过3家,县级平台公司不超过2家,区级平台公司不超过1家”的规定,将原属于区级代管的云发集团、清水塘集团并入市级国企进行实质管理,各区县重组整合后普遍只保留1-2家平台公司,整合后全市平台公司户数从原来的25家减至14家,压减比例44%。二是统筹新增发展管理。从各区选择1家无隐债的平台公司,作为新增发展主体,并转入优质资产资源,由相关市属国企按照34%的比例入股,切实增强市属国企的带动作用,并按照市场化经营方式,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市属国企发挥其信用优势,通过为区级企业提供担保、反担保,购买区级企业资产,帮助区级企业发展增强自身信用。三是建立支持保障机制。全面开展资产资源清查,按照“应注尽注”原则,将全市及各区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特许经营权全面归集到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企业资产规模和经营实力。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市县(区)两级按照“能转尽转”原则,将财政预算支出中能交由国有企业承接和可转化为国有企业收入的部分,合法支持国有企业承办,打通内循环,做大国有企业营收利润。
二、坚持有进有退,精干布局提高效率效益。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一是坚持市场化方向精准产业投资。加快构建以产业引导基金为核心,以市场化基金为主体的产业基金群,通过培育、参股、并购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获取较大的市盈率和资本回报率,实现脱虚向实。截至目前,已投企业中汇宇制药、时代电气、概伦电子、紫建电子成功上市,市属国有企业相对控股上市公司3家,持有市值共计43亿元,参股上市公司13家。同时,聚焦培育壮大本土优势企业,重点推进湖南株洲产业集群发展基金、湖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创迪策基金等三大基金设立并实质性运营,参与出资组建国盈先进制造业基金,由市属国有企业管理的基金规模超360亿元。二是坚持开放合作谋求更大发展。制定产业招引和片区合作清单,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市城发集团与中建国际投资合作开发田心轨道交通科技城,项目签约总投资100亿元;市水务集团与三峡集团合作实施中心城区污水系统综合治理,一期投资32亿元;湘江新城片区成功引入中建二航局参与股权混改,创新片区开发模式;清水塘片区腾“笼”换“鸟”,借助湘商大会引来中车双碳园布局;统筹做好职教科创城、北斗产业园、白关服饰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园区招商引资和产业赋能,仅上半年就引进中车尚驱、航天宏图、中科光芯、湖南德塔等规模企业10余家。三是坚持聚焦主业做强主营业务。从服从服务好全市发展战略出发,进一步精准界定各企业集团主责主业。市城发集团聚焦城市投资建设运营主业,围绕建设“幸福株洲”,全力攻坚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市国投集团聚焦产业投资,围绕培育“制造名城”,积极投资布局“3+3+2”现代产业体系;原市地产集团围绕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双碳产业发展,更名组建市资源投资集团;为推动产教城融合发展,打造特色职教科创高地,成立九郎山职教科创城发展集团(归属市国投集团管理)。各市属国企聚焦主责主业,加快推进“两非”“两资”剥离处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期间累计清理退出非主业子公司31家,今年计划处置低效无效资产15.2亿元,实现资产盘活收入1.26亿元。
三、突出降本增效,形质并重提升管理水平。按照改形式更改内容的要求,在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突出降本增效,着力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狠抓市场化改革。以三项制度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行管理人员竞争性选拔、管理人员契约化管理、管理人员轮岗交流、管理人员末位淘汰和调整退出、员工市场化选聘和流出、用工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等工作。截至6月底,全系统人均工资同比下降12.6%,工资总额同比下降13.6%。通过开展竞争性选拔,市城发集团、市国投集团预计可分别精简中层干部39.8%和56.3%,契约化覆盖率达到100%。二是推动企业“瘦身健体”。在全系统开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大力精简企业层级和数量,市城发集团计划5年内压减子公司57家,市国投集团计划逐步退出亏损子公司、合并同类子公司42家,醴陵市计划将各级子公司由57家减至29家;因企施策设定人工成本压降目标,截至6月底,市城发集团、市国投集团人工成本支出同比分别下降20.7%和11%,渌口区所属国有企业人工总成本同比下降超30%;严控机构和人员编制数,对市属国有企业实行定员管理,将较大规模企业集团总部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截至7月底,市国投集团已缩减总部人数18%减至99人,市高科集团已精简人员18.7%,攸县所属国有企业总部人数已减少50%。三是有效控制项目成本。将投资项目成本控制有关要求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1-6月份,市城发集团工程审核核减金额1.11亿元,核减率19.2%;市国投集团工程审核核减金额4.19亿元,核减率19.08%;市资源投资集团工程核减金额56万元,核减率16.9%;市水务集团开展“降低产销差攻坚行动”,产销差率降为17.5%,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各县区国企可控成本费用、项目建设成本普遍下降15%以上。
四、聚焦重点难点,广专并进优化监管方式。全面吸取经验教训,聚焦重点领域和重大风险,统筹管资本要求提升监督效能,在“广”与“专”方面实现新的提升。一是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围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个最根本目的,株洲市国资委构建了“35220”考核体系,重点考核企业营收利润、国有资本收益上缴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和资产负债率等几个关键指标,以及化债攻坚、改革攻坚的重点任务,并拿出20分作为强激励指标,加强对成本费用控制、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劳动生产效率等指标的约束力度。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设立特别奖,对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全国同行业优秀值水平或取得AAA信用评级或2年内带息债务总量下降20%(且总额减少不低于50亿元)的企业,给予最低不少于当年年薪总额的奖励。二是加强风险研判化解。按照“国资委不审批项目,只出具风险提示”的工作思路,一方面进一步明晰政府与企业权责边界,市委、市政府自上而下给企业松绑放权,严禁将政府支出责任交给企业负担,并将经营性投融资项目的审批权限充分授予企业自主决策,同时要求企业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压实决策责任。另一方面坚持定期开展风险大排查,加强对企业“三张表”的分析研判,加大对包括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资产并购、市域外投资在内的重大投资和大额资金使用、存量资金规模、基金运作、非标融资等事项的监督。尤其是把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动态监测、快速响应、分类施策、协同联动、稳妥处置的工作机制,实现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三是强化监督闭环管理。问责监督是打造监督工作闭环中的重要一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资系统反腐败工作,将市国资系统纳入本届市委第一轮巡察范围,对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坚决倒查和追究责任。市国资委加强向下穿透力度,将各级子公司200万元以上的资金使用,纳入国资在线监管信息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并与市纪委监管平台实行数据共享,充分借助纪检监察部门力量,不断增强国资系统监督合力。
报: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
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送:委领导。
发:委机关各处室,省属监管企业,市州国资委。
编发:省国资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