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创投:探索“科技+资本+人才”模式 协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湖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gzw.hunan.gov.cn 时间:2025年11月06日 17:29 【字体:

编者按:2025年11月,湖南高新创投集团获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十大基层企业典型案例,其经验推广署名文章刊发在国务院国资委主办的《国资报告》(第131期),现转载如下。

国有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国家战略的体现,对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实践中,仍面临着产学研用协同不足、人才培养未能满足需求等挑战。湖南高新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湖南高新创投集团”)作为湖南省唯一的省属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投资切入点,通过资源融通与机制创新,探索“科技+资本+人才”协同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科技、资本、人才有效聚合,引导多项尖端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

聚焦新质生产力方向,提升产业集聚效应

把准产业投向。湖南高新创投集团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服务省之大计,深耕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主责,围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三航”(航空、航天、航海)领域,做强做实实体产业、股权运营和基金投资三大主业板块,不断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实体产业板块,在新材料中重点聚焦以高端铝、铜合金为代表的先进有色金属和以靶材为代表的稀土功能材料,在高端装备制造中重点聚焦以新一代飞行器、电磁电控成套装备为代表的空天海洋装备和以纳米加工、离子束为代表的超精密制造等项目。股权运营和基金投资板块,紧盯湖南省相关重点产业链和已投实体产业项目上下游,重点布局战新产业及未来产业的优质项目。

坚持“三动”经营理念。高端带动,即聚焦高端资源,面向战新产业,瞄准主投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精耕细作实体产业项目,精选股权运营和基金投资项目。产投联动,即坚持以实体产业为主体,股权运营和基金投资为两翼,三个主业板块协同发展。以创投服务实体产业发展,以实体产业赋能创投挖掘优质资源和项目。创新驱动,即全面推进技术、工艺、管理、制度和模式创新,使创新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推动产业集聚。湖南高新创投集团坚持市场、效益、能力、问题“四个导向”,抓好“五化”建设(专业化、标准化、精益化、数字化、证券化),打造产品、客户、供应链“三个矩阵”,推动投资的产业项目逐步具有带动性和辐射性,不断吸引上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集聚,形成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产业集群。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湖南高新创投集团立足本地科研成果、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挖掘具有市场潜力与应用场景的高校尖端科技成果,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堵点痛点,推动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湖南高新创投集团着力构建由企业主导的创新体系,积极打造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中试平台,切实把院士科学家团队的技术高峰,转化为企业的市场高地和效益高原。“十四五”期间,湖南高新创投集团累计研发投入达6.71亿元;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10.36%,在湖南省属监管企业中排名第一;每个产业项目不少于1个科技创新平台。

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作用。通过参与知名高校、本地科研院所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通过孵化培育、投资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承担起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牵头设立了中创空天、高创翔宇、通达电磁能、天创精工、卓创精材、高创科惟、高创稀土等“六创一达”重点产业项目。打造湖南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6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个。

完善资本保障体系,提升耐心资本的可持续性

拓宽资本来源。湖南高新创投集团从强化资本管理、优化资本布局、提升资本运作效率等方面入手,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同时,积极承接管理政府引导基金,以湖南战新产业基金为主抓手,打造“1+N”基金体系,放大国有基金品牌效应,引导社会资本组建基金或共同投资项目,不断壮大耐心资本。2024年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湖南首只战新产业发展基金。2025年新增基金规模达83亿元。

优化资本结构。坚持“五个一流”(一流技术、一流团队、一流产品、一流市场、一流效益)价值追求。在项目组建上,构建以省属国有资本牵头、知识产权入股、优质社会资本参股、地方国有资本参与的股权结构,在产权层面、股东层面达到优势互补、携手共进、互利共赢。

保障资本安全。投前,深入分析市场、研判项目,防范盲目扩张和偏离主业;投决,严格规范程序,提升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投后,服务赋能,定期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薪酬等挂钩。健全风控体系,针对不同类型风险制定差异化策略和措施;构建风险治理架构,明确风控职责和权限。

把牢人才队伍建设标准,提升人才支撑作用

湖南高新创投集团大力实施“四水工程”,健全多层次人才体系,打造省属国企人才高地。

开展“引水”工程。以“名校、高学历、跨国公司工作经历”为标准,以“院士团队及高校合作”为重点,创新引才机制。与3位两院院士开展合作,培育3个原创技术团队。

开展“蓄水”工程。坚持以“三支队伍”(企业家队伍、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工匠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总抓手,构建“三星”[管理之星、科技之星、创投(工匠)之星]培训体系。打造“博士领头、硕士领队、学士领班”的人才团队。截至目前,硕士及以上学历221人,博士24人。“三支队伍”人才占总人数的37%。

开展“活水”工程。以“三项制度”改革为抓手,健全“能力、业绩、口碑”三位一体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人才“管理-技术”双通道成长晋升机制,全面激活选人用人各环节。

开展“激水”工程。坚持“强激励、硬约束”,实施季度、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持续提升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质量。

< img src=""/>

高新创投:探索“科技+资本+人才”模式 协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

33843751